2025-09-12 20:51:41 来源:特种食品研究院 浏览数:0
近日,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邓阳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权威期刊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》(中科院一区TOP,IF=13)在线发表题为“Mechanism insights into the regulation of the LuxS/AI-2 quorum sensing system on the formation of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 in biofilm cells of beer-spoilage 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”的研究论文,揭示了群体感应系统对啤酒腐败乳酸菌形成生物被膜及VBNC状态的调控机制,为建立高效的啤酒腐败菌防控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。这是该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(32272279)资助下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;此前,项目相关成果已在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(中科院一区TOP,IF=7.4)发表1篇综述(DOI: 10.26599/FSHW.2024.9250337),在核心期刊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发表1篇邀稿的研究论文(2023, 42(2):51-57)。
乳酸菌是最主要的啤酒腐败菌,在生产中多以生物被膜形式存在,经食品加工环境压力诱导可进入活的不可培养(VBNC)状态,成为不易被发现的安全隐患。加之,目前VBNC研究多局限于浮游细胞,因此亟需深入解析VBNC状态生物被膜的形成机理。团队前期发现,乳酸菌生物被膜形成VBNC状态的速率与细胞密度和群体感应(QS)信号分子AI-2的浓度呈正相关。基于此,本文研究乳酸菌中广泛存在的LuxS/AI-2 QS系统与VBNC生物被膜形成的内在关联。
本研究运用比较转录组、蛋白组、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等技术,明确了LuxS调控VBNC状态生物被膜形成的相关基因及结合位点。结果发现,pgmB、rbsU、rbsD、rbsK、tetM、nrdD和pepC等基因在luxS过表达菌株形成VBNC状态生物被膜过程中表现出显著上调。其中,nrdD和pepC的上调可能通过抑制RNA合成和促进糖异生,有助于细胞进入低代谢状态,帮助生物被膜细胞快速进入VBNC状态;而tetM的显著上调则可能起到保护核糖体的作用,确保细胞维持基本的翻译活动;另外,rbsU、rbsD和rbsK同属rbsUDK操纵子,协同完成核糖的摄取与代谢,最终生成ribose-5-phosphate(R5P),而R5P可用于核苷酸合成,也可通过戊糖磷酸途径(PPP)生成D-Glucose-6-phosphate(G6P),G6P作为糖酵解与PPP的关键中间产物,不仅为细胞提供能量,还可在氧化支路中产生NADPH,缓解苦味酸诱导的氧化胁迫。综上,在VBNC状态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,植物乳植杆菌通过LuxS/AI-2 QS系统开启以rbsUDK为先导,协同能量供应、氧化应激和转录调控等的逆境应对机制,这为从细菌群体角度高效控制啤酒腐败乳酸菌提供了新思路。
本论文第一单位为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,研究生李旭晨、魏国庆、王文慧为共同第一作者,邓阳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。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食品微生物胁迫响应、微生物新资源食品挖掘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。近五年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、科技部外国专家项目、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10项,发表SCI一区论文13篇;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件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are.2025.09.010